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校主站

媒体衡师

本报《文旅周刊》推出的“探幽衡阳古镇”系列报道引发关注,读者在赞叹衡阳古镇之美的同时,也很关心古镇古村落的保护手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事实上,一种保护和传承的新方法已应运而生——
【衡阳晚报】“再造”古镇
文字:尹灿虹    编辑:徐罗月    来源:衡阳晚报 
加入时间:[2021-06-21]   阅读次数:[]

《衡阳晚报》2021年6月18日 第6版

常宁中田村实景图 ■徐瑞东 摄

常宁中田村三维场景图

■本报记者 尹灿虹

5月中旬,“600多岁”的常宁市庙前镇中田村古民居群,迎来了一群老朋友——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的专家们。他们用各种仪器,对始建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的中田村古民居群进行一番详细的“体检”,而这样的“体检”已经做过多次。

中田村的古民居依山就势,街巷狭长通幽,院落规整有序,村野相互交融,是目前湖南省保存较完好、规模较大的明清建筑群之一,先后获批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与现存绝大部分古镇古村落一样,受自然规律与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它的前景不容乐观。”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邓运员说,“而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是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再造一个中田村!”

古镇的“复合型保护”之路

“古镇(古村)的保护,国家各个层面历来都很重视,只不过由于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让这项工作充满难度和挑战。”邓运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传统建筑多以木材、砖瓦为主要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它的优点是材料容易寻找,施工周期短,宜于横向发展,因此深宅大院较为普遍,缺点是使用寿命短。单就这点而言,中国古建筑长期留存的优势不明显,现存的明清时期古民居群已实属不易。

另一个关键,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邓运员告诉记者,中国传统建筑历来规整有序,屋脸开间、屋顶形制、屋架高矮、院落进深、门窗尺寸、装饰图案及其漆画颜色、类别、数量等细节都颇为讲究。以中田村为例,古民居多为进深三进、面阔三间布局,梁架结构大多为通天柱与穿柱造型结构,木质槛窗的木雕图案、吊檐柱的荷花瓣造型等装饰多姿多彩,雕刻和造型都十分精美,且寓意深刻。

“对于建筑而言,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内外兼修’,既复原它们的外观,又保留和体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与风格。”邓运员表示,但这是一项集建筑、历史、绘画、木刻、石刻、勘探等多个行业为一体的协同化工作,在如今许多传统工艺技术或失传或后继乏人的大背景下,要“修旧如旧”无疑是难上加难。

因此,对现存古镇(古村)除了坚持及时修缮之外,还亟需“复合型”的保护方法,延续它们的“第二生命”,留存珍贵的史料。衡阳师范学院牵头成立的“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由此应运而生,在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后,逐渐为解决这个难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中田村古民居的“重生”之路

“简单来说,这一技术就是将古村镇古民居等进行三维数字化复原,使其可用于记录保存、传承传播、学术研究。”作为该中心的负责人,邓运员告诉记者。

衡阳师范学院“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起步较早,2013年10月被批准为湖南省高校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在全国范围内也属于当仁不让的“领跑者”。

起步早能抢占先机,也意味着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得摸着石头过河。对此,邓运员深有感触。

最开始,邓运员与中心工作人员实地调研时,需要拍照并测量每幢房屋、周边环境、附属建筑的各项数据,大到房屋的面积,小到砖瓦的尺寸,都需要记录在案,测量工作极其庞杂。一幢三进的古民居,至少需要上百组数据。实地调研后,将各项数据整合,利用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提供的平面基础,进行三维数字化建模,再加上后期的制作和调整,至少需要几个月的工作量,一个中等规模古村落的数字化模型才算基本成型。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和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相继投入使用,再加上其他学科专业的“协同化作战”,这项工作的精准度和工作效率都得到大幅提高。

邓运员向记者展示已经基本成型的中田村数字化模型,无论是周边环境还是院落本体,抑或是巷道路面还是房间内部,甚至连屋檐、门窗、桌椅等物品的花纹、颜色和样式都清楚无遗,还原度极高。“这也意味着,我们在电脑、网络上已经重建了一个中田村,并且能够长久保存下去,还可以通过网络更广泛地传播。”邓运员说。

除了中田村之外,该中心目前还完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零陵区干岩头村、江永县上甘棠村、祁阳市龙溪村、永兴县板梁村、岳阳市张谷英村、中方县荆坪村以及衡阳市石鼓书院、船山书院和南岳大庙等景区景点的三维数字化工程。

“数字化”赋能文旅产业发展

我市传统建筑三维数字化工程的成效令人欣喜,更让人深受鼓舞的是,在文旅产业发展、学术研究等层面,数字化技术还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在该中心的实验室,记者现场利用裸眼3D加体感互动游览的方式,“畅游”了一番石鼓书院、船山书院和南岳大庙,与单纯观看景点视频相比,互动性和体验感更佳。在邓运员看来,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古村古镇却呈零星分布,通过数字化技术工程,除了可以保护留存它们的详细“家底”,还可以进一步通过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技术融入,集中实现多维虚拟旅游体验,推动古村古镇的可持续利用和地方全域旅游的发展,从而带动地方旅游产业向智慧旅游的转型升级。

同时,随着数据库不断更新完善,古村古镇的资料更加丰富、更加精细化,也有利于对一个地方的建筑史、文化史开展系统化的科学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挖掘和提取其“文化基因”作为旅游文创产品或城乡规划与设计的核心文化元素加以呈现,从而实现地方文化记忆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当前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邓运员团队利用其担任省文化和旅游厅委托的“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遴选专家组的契机,首先将中田村所在的庙前镇推荐为第二批“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其次,也初步尝试了中田村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利用其民居建筑广泛存在的“如意穂”“龟背图”这两种代表性图案,然后再融入本地其它文化元素,进行艺术化处理,设计出钥匙扣等系列文创产品。此外,针对该村蕴藏着的军事防御文化基因,再加上其附近的“中国印山”彰显的印章文化,利用该村巷道处处散布着各式军棋棋盘图案,开发成系列军棋产品,其中尤以印章的形式最为典型。

在实验室里,一些古民居的模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它们制作精良,仿真度极高。邓运员告诉记者,这是根据该中心的三维数字化工程,按照比例缩小,通过3D打印或者手工制作,“逆还原”出来的。

对于传统古建筑的保护,这无疑又是一个利好消息。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技术进一步成熟,个性化、小型化的3D打印升级为规模化、大型化的3D生产,依靠详尽的数据和资料,那些已经消失的古村古镇,或许会“再现”在我们的面前。


新闻链接:http://epaper.hyqss.cn/hywb/html/2021-06/18/content_19746_4619306.ht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