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校主站

媒体衡师

【湖南日报】做新时代的“红色传人”
——衡阳师范学院以红色校史培育时代新人
文字:徐德荣 聂沛    编辑:徐罗月    来源:湖南日报 
加入时间:[2021-06-30]   阅读次数:[]

《湖南日报》2021年6月30日 第7版

徐德荣 聂沛

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力强。

红色基因,是信仰的种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制胜的密码;红色精神,是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动力,是教育兴国的“根”与“魂”。

衡山之南、湘江之滨,有这样一所“厚德、博学、砺志、笃行”的“红色大学”——衡阳师范学院。从诞生之日起,它便与红色革命精神血脉相连、唇齿相依。

“红色,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治学根脉;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们师生代代相承、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与责任!”衡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陈晓飞的话铿锵有力。

迈入新征程,衡阳师范学院依托丰富的红色校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新模式,将红色革命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用红色文化涵养身心、铸魂育人,助推高素质人才培养。

赓续红色血脉

“在我心中,衡师如‘一棵大树’,她有着很深很长的根脉:她从1904年的南路师范学堂延伸中走来,她从三所合并院校的文脉传承中走来,她从百年师范、弦歌不断的弘扬中走来……”

2019年11月15日,衡阳师范学院本科办学20周年“初心·筑梦”主题文艺展演上,一首深情的诗朗诵《我和我的衡师》,将人们的思绪拉回百余年前。

1904年,时值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中国杰出教育家、书法家曾熙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首倡“南学津梁”办学理念,创立湖南官立南路师范学堂。

1912年,学堂以“教育救国、首重师范,学以致用、科教兴邦”为本,更名为湖南公立第三师范学校。

1921年10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仅仅3个月,毛泽东便来到衡阳,播撒革命火种。他为三师师生作了题为《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讲演,发展蒋先云、黄静源、蒋啸青、唐朝英等人入党,并创建了衡阳及湘南的第一个党小组——中共湖南省立三师小组。

1922年4月29日,毛泽东又一次来到省立三师,作了题为《社会主义》的讲演,聆听讲演的师生达1000多人。1922年8月,毛泽东写信给党中央,要求派人加强省立三师党、团建设的领导工作。随后,党中央派张秋人来校,秘密在学校从事建立党、团组织工作。经过2个月筹备,1922年10月,湘南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湖南省立三师支部正式成立。

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在湘南地区蓬勃开展起来,省立三师大批学生纷纷投身于革命洪流中,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省立三师因此被人们誉为“湘南的革命摇篮”。

“三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许多三师学生甚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衡阳师范学院院长皮修平介绍,学校先后有120多名校友为国捐躯,另有一批优秀校友成长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巨大功勋。

红色衡师,百年弥新。近年来,在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中,衡阳师范学院充分发挥文化铸魂育人的力量,挖掘利用好红色校史富矿,打造“湘南第一党支部”历史陈列项目、红色校史书籍《永葆初心的衡师革命校友》、红色校史宣讲的“一馆一书一宣讲”红色校史育人品牌,开展读一本红色经典、寻一处红色足迹、访一位红色老人、讲一个红色故事、做一次红色宣讲的实践活动,打造了《高高的瑶山》《“湘南教育王” 蒋啸青》等一批文化原创精品,将红色校史融入课堂、融入生活、融入网络、融入实践、融入环境,构建学、讲、研、行一体的红色校史育人体系。

衡阳师范学院还通过提炼校史精神文化内涵,对校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学校悠久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在聚焦时代主题、体现时代风貌、反映时代要求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学校先后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蒋芬芬、湖南省道德模范陈明珠等一批优秀典型,学校也获批为全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浸润红色心灵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6月22日,衡阳师范学院西校区“湘南第一党支部”历史陈列项目初心广场上,雁峰区委、区政府党员领导干部在此重温入党誓词。

“湘南第一党支部”历史陈列项目负责人介绍,陈列项目于6月29日正式开放,开放之前已吸引衡阳众多党员干部前来“打卡”,瞻仰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

行走在衡阳师范学院的校园里,红色文化随处可寻。蒋先云烈士雕像、张秋人烈士雕像……今年,衡阳师范学院重点推出“湘南第一党支部”历史陈列项目,打造红色文化传播品牌。

该项目以省立三师党支部的建设为主线,以湘南革命的策源地、群星璀璨追梦人为线索,通过油画、照片、仿真实物等形式完整地展现出省立三师党支部的建立、发展、斗争过程。首任党支部书记张秋人,中共党员、首任校长蒋啸青、革命烈士蒋先云等众多衡师校友革命印迹都能在陈列中得以追溯。

红色阵地讲校史,潜移默化蕴初心。衡阳师范学院成立“红雁”文化传播研究工作室,吸纳一批知校史、有情怀、懂传播的青年师生加入。他们先后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湘南起义纪念馆、湘南学联旧址、水口山工人运动陈列馆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制作出《“广州三杰”张秋人》《“湘南教育王”蒋啸青》等10余部革命校友微视频,建设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库。

“我们还将红色校史融入课堂教学,通过革命校友的感人故事让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让红色文化浸润学生心灵。”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施德军说。

浸润红色心灵不止于课堂。红色故事微宣讲、红色经典诵读会、红色故事宣讲进宿舍……在衡阳师范学院,红色育人工作行于人人、融于时时、见于处处,衡师学子也自觉成为传播红色校史文化的主力军。

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历史专业学生刘震宇便是其中之一。2017年,读大一的刘震宇应征入伍。在部队,刘震宇经常将衡师的革命校友故事讲给战友们听。

“我们学校优秀校友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的校史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知道。作为衡师学子,我应该担当起传承红色基因的大任。我喜欢跟战友们说,他们也爱听我讲。”入伍期间,刘震宇成为其所在中队第二个获得“理论红肩章”的士兵。

践行红色梦想

每周二是衡阳市珠晖区茶山中学学生们和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小百灵志愿者约定见面的日子。6月15日上午10时许,还没到音乐课上课时间,孩子们已经搬好桌椅,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翘首等待 “老师”的到来。

“学校来了音乐老师,可以经常上音乐课了。我也很喜欢这些老师。”学生李玲说,以前学校没有音乐教师,音乐课只能自习或者做作业。

2014年,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发起“乡村音乐教室”项目,组织学生成立志愿队伍去乡村中小学支教,点亮乡村孩子的音乐梦想。7年来,志愿者队伍足迹遍布衡阳县三湖镇管桥小学、衡南县三塘镇洲市中学等10余所乡村学校。今年,该志愿者队伍还被评为2020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全省仅5家上榜。

既找寻来处,更坚定去处。衡阳师范学院扎根红色校史丰厚土壤,以历史使命、时代担当,全力发掘、保护、弘扬红色资源,讲好“衡师故事”,倾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理论学习和培训基地、红色旅游服务基地”三张鲜明的“衡师名片”。

一代代衡师学子在红色校史的熏陶和启迪下,奔赴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2018年11月7日,浙江杭州举行的“2017—2018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证书授予仪式上,活动组委会如是评价杨梅。

杨梅是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3届毕业生。2013年6月毕业后,杨梅成为益阳市桃江县武潭镇中心学校的一名人民教师。

多年来,杨梅始终坚守教师初心,用爱心浇灌学生心田。先后获得益阳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青年教师和教学比武一等奖等荣誉,并主持中国少年先锋队立项的《心理援助农村残疾留守儿童的研究》课题。

衡阳师范学院不只这一个“杨梅”。据统计,该校70%师范生毕业后都选择扎根乡村,从事基础教育。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衡师学子将红色校史文化运用到实践中的载体之一,每年有95%以上的学生参与其中。

2019年,衡阳师范学院暑期“三下乡”服务团队60余名志愿者到江华瑶族自治县参观革命校友江华故居、聆听当地党史专家讲述红军长征故事,到学校对口扶贫点大圩镇横江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横江村及周边村民送去教育关爱、文化艺术、乡村美化服务。去年以来,衡师学子在家乡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跃在火车站、社区等防疫一线,疫情平稳后,各地党委、政府纷纷送来感谢信。

红色校史培育时代新人。衡阳师范学院在红色文化孕育滋养下勃发壮大,红色精神成为衡师人薪火传承的力量源泉和文化因子,凸显出这所学校的独特精神气质与品格,正成为办学育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闻链接:https://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21-06/30/content_1526790.htm?div=-1

媒体转载情况:

新湖南:http://www.hunantoday.cn/article/202106/202106300806186116.html

华声在线:http://hunan.voc.com.cn/article/202106/202106300917347980.html

Baidu
map